
下列选项哪个是“设计思维”?
社群中一些小伙伴选择了B选项,而这道互动题目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选项。
A设计思维:同理心-定义-构思-原型-测试
B双钻模型:发现-定义-开发-交付


关于双钻模型的详细视频内容
在我们的公开课栏目上线啦
扫描下方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
立即观看~

在一项涉及微软、星巴克、索尼和乐高等企业巨头的长期研究之后,英国设计委员会正式宣布了这一决定。
委员会想了解更多关于人们如何处理信息以创建解决方案的信息——他们惊讶地发现,在所有公司中,人们在寻求创新时都经历了相同的步骤。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名字,每家公司都以特定的方式来做这件事——但有创造力的员工在遇到问题、艰巨的任务或有希望的机会时都会经历这些阶段。
创意过程中的这些阶段由委员会更好地划分,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知的双钻石设计模型。

更重要的是要记住,这个模型无论如何都不是线性的。实际上,它鼓励有创造力的人在这些阶段之间来回走动,以便充分理解问题是什么以及他们如何解决它,或改进现有解决方案。
双钻石模型中此阶段的目标是识别实际问题或机会并将其置于情境中。把它想象成一次绘制比赛场地的探险。研究发现,让员工对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保持开放的心态对于确保最大限度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这个阶段的正常活动包括:市场调查和用户测试。委员会了解到的一件有趣的事情是,所有公司都是以用户为导向的,这转化为关注用户的需求、愿望和行为。

星巴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公司政策规定,任何设计师在设计任何东西之前都要花一个月的时间在他们的任何场所担任咖啡师。这让人们沉浸在设计语境中,明确了手头的问题,同时促进了多学科的合作,实现双赢。
英国设计委员会发现,许多公司将他们的调查结果从第一阶段发送给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正式的公司签字,它认为这是在抢先一步。相反,双钻石模型支持设计者花时间在第一阶段找到的内容上进行开发。这个建议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传递所有发现可能会导致关注不相关的数据,从而增加设计结果失败的机会。

定义阶段旨在详细说明项目的不同组成部分,确保每个人都了解项目的背景(内部和外部)以及了解公司能力范围内的内容。这意味着设计师在设计任何东西之前必须牢记公司的财务状况、资源、物流和市场状况。
双钻石模型的定义阶段代表了对从第一阶段获取的想法和数据的过滤。它还为产品开发设置了背景,评估了可以做的事情的现实性,并分析了该项目与企业品牌的一致性。
定义阶段的结束伴随着公司的签字。这是一个决定成败的时刻,高层管理人员要么取消项目,要么批准项目,并为其提供继续进行所需的预算和资源。
开发阶段涉及大量多学科工作——将设计师与内部合作伙伴(如工程师、开发人员或其他具有项目所需专业知识的部门)放在一起。从开发阶段的这个方面来看,一个巨大的胜利是通过将不同的部门放在一起,可以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

重要的是,所有方法都针对相同的结果:原型化并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通过让不同的部门参与设计过程,可以确保需要的原型更少,并且在测试中发现的问题也更少。
这里需要注意一个有趣的细节:
研究指出,在双钻石模型的整个开发阶段,持续的测试和反馈是很常见的。微软的理念是设计师应该“吃自己的狗粮”——这意味着设计师要在他们的工作中使用他们自己的创作,这样他们就可以站在用户的立场上。
最后的测试是最后一次查看产品以确保它没有问题。这通常包括根据任何法规和法律标准对其进行测试、损坏测试和/或兼容性测试。公司还利用这个阶段来评估设计对客户满意度的影响,以量化好的设计对品牌的价值。

当产品发布时,你作为设计师的工作还没有完成。事实上,有些人会说你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因为一旦你的产品问世,你就需要倾听用户的意见,并确保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反映在你的每个新版本的设计中。

他们基本上扩展了原来的双钻模型,这些新增内容讲述了一个关于设计正在经历的变化的有趣故事:
设计越来越多地用于创新。他们称之为创新框架模型。仅此一点就告诉我们,在创新方面,设计是一个很大的帮助。这正是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需要创新的企业转向设计寻求帮助,寻求模型。
单独的设计过程不会拯救你。他们在模型中添加了其他四个方面,以形成一个创新框架。对于创新,需要一个过程,但还需要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参与度和领导力。
设计不是一个线性过程。对原始双钻模型的最大批评之一是它基本上是一个线性模型,通过两颗钻石从 A 到 B,仅此而已。而设计不是一个线性过程,它是迭代的。设计师迭代他们的前进方式。在新模型中,他们添加了一些蓝色圆圈,向人们展示了设计的迭代本质。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有更多神秘福利!
一起创作更好的设计~




UI 设计的一致性:改善用户体验的 8 个技巧!
编辑丨Joy
如果觉得我们做的还不错点个赞和在看吧!:
除非注明,否则均为UIED-美国交互设计资讯的原创文章,转载必须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ww.uied.cn/16105.html